台北這座城,位處四面被山環繞的盆地,更是全世界少數擁有一座國家公園的首都。 居住在城裡的我們,離不開與山親近的緣分,問題只是,在什麼時候、用什麼方式? 這次,我們訪談了三位不同的台北創意文化工作者,分別和我們聊聊他們與山的相遇。上一篇看完Hally、小富的際遇,接著往下閱讀陳德政與山的連結,以及三人爬山所攜的必要與非必要之裝備清單。
撰文:邱承漢/照片提供:Hally Chen、王慶富、陳德政

POSTED on 2020.05.24

UPDATED on 2020.05.27

陳德政/山是一種獨處

與陳德政相約,是他剛完成南二段縱走後的兩天後,很難想像眼前這位成天在電腦前寫字聽音樂、長相斯文的男子,開始登山才短短三年半,但他的百岳已然來到第四十座。相較於他百岳累積的速度,他的文字作品卻反而花了許多時間細細琢磨,《給所有明日的聚會》、《在遠方相遇》,以及今年最新的《我們告別的時刻》,三本書總共花了九年的時光醞釀。

能高安東軍——能高主峰
能高安東軍——能高主峰

身為一個有點孤僻的書寫與記錄者,「下山最不能適應的是要看到很多人,偏偏我又住在東區。」或許因為嚐過了山裡的寧靜獨處時光,現在的他,只要工作可以排得開,就常與爬山的隊友一同往山裡去。

這麼快速的被山擄獲,不禁令人好奇與山的緣分是怎麼開始?他笑著搖搖頭說起第一次爬山經驗:二〇一四年十二月,幾位好友心血來潮相約小觀音山,「既然是陽明山國家公園,應該就是鋪有木頭的普通健行步道吧?」於是他穿著籃球鞋、牛仔褲、棉T,還背了一個側背包,「我一副要去圖書館的樣子。」誰知一到登山口,「怎麼地上全泥巴?」於是就這麼一路在跌跌撞撞與滑倒之間結束了第一次的爬山,連一半的路程都未完成就折返了,回家的他還有一種死裏逃生的感覺。

自嘲像是要去圖書館的初次登山裝扮
自嘲像是要去圖書館的初次登山裝扮

但他與山的緣分並沒這麼淺薄,「我是那種事情開始了就要完成的個性。」很快地眾人再次相約出發,順利地爬完小觀音山。自此,他就這麼一頭栽入登山這項活動。投入的第一件事就是買裝備,「我是那種要投入一件事,就要從骨頭開始摸得透徹的人」。於是陳德政花了幾個月上網研究,從登山鞋、褲子、底層排汗衫,一樣一樣地開始買,「既然要投入,就不要做半套,我希望在能力範圍內把裝備準備到最好狀態。

裝備好買,可是好隊友不好找啊!」陳德政接著說,儘管一開始只是想增加生活的多樣性,是一種「和朋友出去玩」的想法,誰知就這麼和這群隊友們「越玩越大,越玩越過癮。」他們一群人從雪霸國家公園的步道開始,慢慢地登上一座又一座的百岳,天數從當天來回、兩天一夜,一路到七八天的縱走,經歷過展望絕佳的好天氣,也當然體驗過雨大到山徑流成河的絕望經驗。

在他三年半的登山經驗中,最開心的是二〇一五年第一次去南湖,「天氣很好、圈谷很美,自己的狀況也很好,整個體驗都很棒。」那是他第一次真的覺得原來台灣那麼漂亮、漂亮到他被嚇了一跳,「如果沒有登山我就不會到這麼美麗的地方。

wilders

問起登山過程中最喜歡的是哪個部分?德政表示登山中各階段都有不同的樂,以及不是那麼樂的地方,「但我最享受大家在山屋吃完飯喝茶聊天的那個時刻,就是暫時沒有要再去攻什麼山頭,身體真的可以體驗到一種全然的放鬆感。雖然可能二十分鐘一下子就沒了,但那個當下就真的有一種『我現在真的在森林裡面』的感受。

還沒開始登山時,陳德政的休閒活動就是「散步」。住在東區的他有自己的一條城市散步路徑,從東區走到大安森林公園,沿著信義路,再鑽小巷弄回到家,他習慣在凌晨一兩點聽著音樂,用一小時的時間慢慢走。「我覺得半夜的台北是另外一回事,是另一種狀態。」但隨著登山次數增加,散步的次數也變少了,或許是找到了另一種更能和自己獨處的替代方式。

陳德政坦言他登山時常常活在自己的內心世界裡,就像是一種「好像你在那裡,但你又不在那裡」的狀態,「有時候我甚至必須提醒自己『那棵雲松很漂亮,要去多看幾眼。』因為總覺得大自然的一切都很不真實,於是我比在都市時還要更在自己裡面。」因此他反而常常在爬完山,腦子裡回想或是看照片回味時,那次登山的感覺才慢慢浮現,也才能細細咀嚼。

喜歡獨處的他,一直在尋找一種能更進入自己內心的方式,登山對他來說,就是目前的最佳途徑。「登山是很個人的事,特別是大山,真的沒什麼人,一眼望去,就只有山跟自己的隊友。」郊山對他來說還是離城市太近,「繞來繞去,台北市還是在那裡呀。我會想要遠離城市、遠離人。」說完這句話後,他留下一陣靜默,好像他又回到了自己的內心當中。

中央山脈南二段縱走——大水窟草原
中央山脈南二段縱走——大水窟草原
陳德政在山裡的音樂時光

音樂雖是陳德政生活中不能缺少的事物,但他在登山時聽音樂的時間並不多,「因為登山已經很耗能量,聽音樂也會,耳朵會累。所以很累的時候聽音樂也是一種負擔。」因此他通常就是在山屋準備就寢時,或是輕裝走一座山的時候才聽。他在山裡選擇的音樂多半是新古典或是電影配樂,比較輕盈、影像感比較強的。但在某些時刻,也會想聽點特別的歌曲,如林強的A Pure Person,以及Radiohead 的Exit Music (For A Film)

裝備清單之置入個人風格的打包策略

Hally Chen

Hally 曾經是裝備狂,不管是攝影相關的、或是沖泡咖啡組,幾乎各種道具各種品牌都會擁有;但這兩年隨著心境轉變,也嘗試著只擁有必要的事物,那也是山教會他的。於是上山的時候,他全身的裝備盡可能的簡單而輕便,鞋子、水壺、防水外套是他覺得最重要的必要裝備(喔!還有健保卡,他說)。但他唯一放不下的就是相機,為了拍攝沿路上看到的動植物與昆蟲,他還是會帶著全幅相機與鏡頭上山,甚至因為多年來寫專欄養成的習慣,他還會隨身帶著比例尺,在拍攝昆蟲植物時可以搭配使用。


· 必要裝備Top3:(1)登山鞋 (2)水壺 (3)防水外套


· 非必要裝備Top3:(1)全幅相機 (2)帽子 (3)Sacoche袋

wilders
wilders

王慶富

小富在選擇裝備時,除了設計師必要的美感外,也很講求實用。也因此,他選擇的都是在山上能讓自己盡可能舒適的裝備——可以睡暖睡飽的睡袋、可以走好走遠的鞋子,以及能保暖又防臭的羊毛排汗衫。而非必要裝備不意外的,就是讓他能手沖一杯好咖啡的咖啡器具與爐頭,另外,儘管嘴上說著「不方便讓我看見方便」這種頗有哲理的話,但他還是很老實地坦承能讓自己身體保持乾淨與清爽的濕紙巾,是對他很重要的一件山中法寶。


· 必要裝備Top3:(1)睡袋 (2)登山鞋 (3)羊毛排汗衫


· 非必要裝備Top3:(1)手沖咖啡組 (2)爐頭(3)濕紙巾

wilders
wilders

陳德政

研究裝備透澈的德政,在必要裝備上選了最基本卻重要的登山鞋、硬殼/風雨衣,以及背包,對他來說這三樣都是讓自己登山時能保持舒適、確保安全的最基本條件,「其餘裝備的好壞差別就沒這麼大。」 而在非必要裝備上,耳機的出線一點都不讓人意外,畢竟音樂是他生命中不可或缺的要素;而冬天能裝點Whisky在休息時輟上一口的小酒壺聽來也是合理;但最後一個名額卻在牙線與耳塞之間掙扎,牙線最後雖因個人衛生習慣脫穎而出,但落選的耳塞卻仍是耳朵太敏感的他,隔絕山屋吵雜聲、維持好睡眠的心頭好。


· 必要裝備Top3:(1)登山鞋 (2)硬殼 / 風雨衣 (3)登山背包


· 非必要裝備Top3:(1)耳機(2)小酒壺(3)牙線

wilders

wilders


Hally Chen

出生台北,長年專事唱片美術設計,作品曾入圍台灣金曲獎以及美國IMA獨立音樂獎,2008年開始為多本雜誌撰寫專欄。熱衷左手做設計執畫筆、右手拿相機寫文章,同時以兩種眼光看待生活日常。著有《遙遠的冰果室》、《人情咖啡店》。




Langu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