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來,台灣的獨立書店正一點一滴地影響出版市場與民眾的閱讀習慣。熟悉台灣出版市場的人一定會注意到,「獨立書店」一詞的能見度大大提升了,不論是文化部政策的推波助瀾(註一),亦或是民間發起的「獨立書店文化協會」等組織的成立,由專業媒體及出版人士企劃的閱讀空間,如閱樂書店、青鳥書店、讀字書店、朋丁等等,在台北有如雨後春筍般不斷冒出。在這個紙本及實體書店產業不斷衰退的世代,為什麼仍有這麼多人願意投入其中?相對於大型連鎖書店或網路書店,這些後起之秀又將為讀者乃至整體產業帶來什麼樣的改變?本次特集將介紹新秀之一的『朋丁』,希望帶給讀者對於台灣獨立書店風景的更多想像。
Text:楊孟珣,Photograph:日常散步

POSTED on 2020.05.24

UPDATED on 2020.05.27

不只是一間書店、咖啡店或展場,它是個流動、充滿可能性的地方

就在去年,一間結合紙本刊物、咖啡、展演的複合式藝文空間悄悄開幕了,它的名字叫『朋丁pon ding』,取名自某次大雨後,三位創辦人看見露天頂樓像是池塘般的大片積水,也隱喻了朋丁本身像是不斷變化、承載各種可能性的形體。

pon ding

店鋪位置坐落在捷運中山站、台北車站與善導寺三角地帶的「三條通」,在日治時期曾被規劃為行政區,又稱作「大正町」,是文人雅士集結的寧靜住宅區。這裡雖然不如中山站那般受到觀光客歡迎,但因為其歷史淵源而保留了濃濃懷舊的生活感,比鄰的洗衣店、五金行在平淡的生活中曖曖發光,而朋丁的到來,似乎讓這個深不見底的大池塘激起了一絲漣漪。

pon ding

是偶然也是命運,前雜誌編輯陳依秋、產品設計師Kenyon與策展人中牟田洋一先生在一次泰國商展中結識,喜歡台灣的中牟田先生提出「一起來做點什麼吧!」的想法。因緣際會下,三人與這個充滿魅力的老屋邂逅,在空間的畫布上揮灑自己的想像,加入編輯、設計與策展概念,成為朋丁的原型。由外觀來看,朋丁低調的像是設計師個人工作室,僅靠一個小小的霓虹燈作為識別,連門外寫有「art, books, cafe」的小黑板都是經營一段時間後才擺上,內斂沈穩的空間性格,再加上其鬧中取靜的地理位置,讓『朋丁』以一種近乎與世無爭的姿態,吸引著無數藝文愛好者與創作者前來朝聖。

pon ding

「一年前『朋丁』剛開幕時,我們對空間有很多期待跟想法,在經營與策展過程中跟很多人互動,讓我們具體感受到讀者的樣子,慢慢才有一些調整與累積。原本獨立雜誌跟攝影是我比較熟悉的領域,後來實際經營之後,發現台灣喜歡獨立紙本的群眾是很多元的,有喜歡zine、插畫、地方誌,也有很難定義的紙本類型,所以店內的選書漸漸變得更豐富。我對這個地方的定義是一個藝文為基礎的計劃空間,可以做各式各樣的活動,吸引不同的人來,因為這個空間而有不同的想法,我們可以一起激盪出不同火花。『朋丁』不只限於是一間書店、咖啡店或展場,它是個流動、充滿可能性的地方,希望大家每次來都能獲得不同樂趣。」

pon ding

喜歡出版、紙本與獨立刊物的讀者一直都在,只是因為有了實體空間之後,他們才具體的出現和被看見

比起獨立書店,或許一般人更常造訪的是大型連鎖書店,或是直接在網路上動動滑鼠,就可以以優惠價格下訂自己想要的書,那麼獨立書店存在的必要性是什麼?最近獨立書店的興起,是否也代表著某種價值觀的轉變,亦或是一個意想不到的商機呢?對此依秋表示:

pon ding

「我覺得人對於空間都會有一種渴望、有自己心目中的空間,舉個通俗的例子:星巴克早期進軍台灣時,就是提供大家對於咖啡館的想像,打造出一個家跟工作之間的,第三個會停留的地方,這也許是一個行銷的方式,但透過這個方式創造了星巴克想要強調的空間印象。我認為喜歡出版、紙本與獨立刊物的讀者和創作者一直都在,只是因為有了實體空間之後,他們才會具體的出現和被看見。獨立書店也不是這幾年來才有,全台灣各地都有小書店,也有獨立書店聯盟,只是可能以前獨立書店比較多是以中文書或店主選書為主,現在類型則就更多了。」

pon ding

「另外我注意到,『複合式空間』的概念也慢慢被大眾接受並且發揮得更加多元,我記得以前『漫畫王』(註二)也算是一種複合式經營空間,還有我小時候台中很多茶藝館(泡沫紅茶店)會設置一些書架牆,擺上成堆的雜誌和寬敞沙發,讓人可以點了簡餐之後把書一口氣拿好幾本放在位置上來看,也許現在看起來稀鬆平常,但那時候這樣的模式其實並不多見。最近有比較多人在做與出版品相關的複合空間,像『Boven』也很特別,是以雜誌圖書館的方式經營,並同時跟多個不同空間合作進行各地的迷你雜誌圖書館,這些模式都是大家摸索出來的,努力執行起來就會漸漸變成一個習慣與常態,所以我覺得應該跟商機沒有關係,比較像是大家把想法具體化的實踐。如果群眾有機會多多支持這些空間的話,它才會有正向健康的機制,之後才會走向商機」

pon ding

以編輯概念經營的空間,面臨小眾市場的挑戰?

獨立書店相對於大型連鎖書店,擁有隨時應變市場需求的靈活性與彈性,許多走向多角化經營,每月舉辦多場講座、工作坊、展演活動等,提供讀者書本以外的附加價值,營造出如同文化沙龍般的聚會熱點。朋丁作為一個計劃空間,最與眾不同的或許是其驚人的活力與創造力,例如今年二月初曾經舉辦過一場「身體場域|三日限定紋身活動」,原本只是店內員工隨口提到自己要去台南刺青,引起依秋的好奇,於是邀請三位刺青師朋友北上舉辦快閃活動,後來吸引來自臺北國際書展的參展單位邀請,製作了一本涵括三人刺青藝術風格的zine《3 Spirits》,於2017臺北國際書展中的「zine自動販賣機」中與朋丁店內販售。

pon ding

「之前的經營方針比較像是單方面的丟出我們的想法,現在慢慢比較多是雙向的,從來客與創作者的回饋中意識到怎麼做才會引起大家的共鳴。因為以前都沒有經營店鋪的經驗,很多都是做了之後才開始摸索,我自己對它的想像是用編輯雜誌的方式來編輯這個空間,像是邀約一些有趣的創作人,或是由創作者主動向我們提案,再用編輯企劃的方式把內容呈現給大家。」

為了喜歡的事情而努力,充滿實驗精神的理想空間令人嚮往,然而,隨著網路書店的興盛、行動裝置的普及,閱讀與消費習慣的改變,實體書店及紙本出版早已不復當年榮景,曾幾何時,讀者已經習慣網路書店與實體連鎖書店相互較勁的削價競爭;回過神來,巷弄街角裡的獨立書店一間間倒閉,超過七成的出版行銷通路業者對產業前景抱持悲觀看法(註三),問起依秋對台灣獨立出版的觀察與經營書店的甘苦,她有感而發地分享道:

pon ding

「在台灣做出版這件事,除非與出版社合作,否則很少人單獨以個人名義做獨立出版維生。這也跟現在市場的狀況有關,像我原本也是做雜誌出版,有了一些採訪經驗而慢慢有機會認識不同的人,並學習到了發行雜誌的相關知識,你做的雜誌成了你的作品,這件作品有可能帶你到另外一個地方、遇見別的機會,這變成一個極度開放與流動的發展模式。如果要講一個現實層面的挑戰就是,獨立出版畢竟還是屬於小眾市場,假如做一本書印500本,必須考慮什麼時候要賣完?賣完後會回本嗎?這是一個很直接的問題。又比如說,一個空間很多人喜歡,但是可能在網路上按讚、分享一下就結束了。如果這個空間能夠吸引到更多人來訪跟再訪,就會有一個更強的基礎,才可以不斷供養自己、持續發展下去,否則很容易停留在『做自己喜歡的事』的感覺。當然每個人的初衷都是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如果只是停留在這個階段,而沒有化學變化,它的發展性可能還是會非常侷限。」

pon ding

『朋丁』的目標不單單只是將熱情投注於喜歡的事物中,而是企圖以書店為中心,透過空間的各種可能性將線上讀者與線下創作者串連在一起。為此依秋表示,未來想做的計劃還有很多,像是發行朋丁專屬的free paper、在露天頂樓舉辦電影放映會,甚至是發展一套獨立刊物的訂閱系統,讓訂閱戶每個月都能收到一本不同風格類型的獨立刊物。可以做的事情還有很多,所以不能鬆懈,相信不遠的將來,朋丁的小小漣漪也能累積為浪潮,在這艱辛的小眾市場中找到屬於自己的定位。

註一:從2013年開始,文化部推動實體書店發展補助要點,將獨立書店列入補助範圍
註二:「漫畫王」是台灣提供漫畫、雜誌、網路、電視、餐飲的複合式空間,通常以小時計費,多為24小時營業
註三:資料來源:104年臺灣出版產業調查報告 第224頁

Langu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