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邀請四位在日活躍的藝文工作者,實際走訪他們的家,探一探他們在東京的生活形狀!繼上篇抵達北參道站,造訪設計師林唯哲與建築師李昀蓁(東京建築女子)的家。接著要前往東京的其他角落:作家張維中的住所,位在時髦銀座的外圍街道,帶我們意外認識華麗街區樸素的一面;台日中介藝術主理人 Amanda 的家,則落在東京最是宜居的世田谷區,不僅身處公園與美術館周邊,原來他的家本身就是一間藏書豐富的二手書店。
撰文、攝影:施清元

POSTED on 2020.05.24

UPDATED on 2020.05.27

常居東京的都會生活觀察作家-張維中

將他的名字,放入 google 的搜尋欄位,得到的結果,會是數量龐大的專欄文章,刊載媒體的類別五花八門,新興的、老牌的、文學的、設計的,飲食的以及旅遊的,這些範圍也巧妙地成為他在都會裡生活足跡的投射--他是作家,張維中,在東京過著忙碌的編輯與寫作雙棲生活。我們相約碰面那天,幸運地有溫暖的冬陽相隨,在維中家附近的小公園裡,窺見了他像個大男孩般的輕鬆模樣。

結束台灣的學業後,維中於 08 年赴日,原本只打算念個一年的語言學校,過過看許多人憧憬的東京生活。卻在當時房仲的蘑菇下,起了「好,那我要留下來」的念頭。在設計專門學校就讀期間,找到了日本旅遊情報的編輯打工,而後成了正職。也因此待在日本的時間,就從一年,三年,一轉瞬變成了十年。十年,日本對待外國人的態度,有不小的轉變;十年,表示經歷過了311東日本大地震的驚恐與人生思索;而十年,埼玉、練馬、神樂坂,到現在的新富町,橫跨了大半個首都圈,「我不是個計畫長遠的人啊」,邊回顧搬家歷史、邊自嘲的維中,總算在銀座外圍的街,找到了一個適合長遠居住的家。

舒適的寫作環境 溫暖的生活痕跡

為了應付大量的寫稿邀請,打造良好的在家工作環境,自然是重要課題。走入維中家,可以輕易地指出哪些家具是無印良品,因為你我的家或許也有一樣的東西。可是,卻不是每個人都能跟他一樣,仔細地將型錄上的氣氛一併完整呈現。試著想像了午後兩點多,坐在面西落地窗邊打字,或者是躺在沙發上,收發信件和回臉書留言的模樣,沈浸在羨慕的情緒裡,卻被維中打斷「工作環境弄太好也不行,這樣就會忘記要休息(笑)」

將視線投向整齊收納的矮櫃,上頭擺放著提供給來客用的 wifi 密碼小卡,腦中呼應著維中分享他與好友們一邊喝茶,一邊交換近況的溫暖場景,貼心照料客人的模樣歷歷在目。比起工作,在這客廳肯定留下了更深刻的生活痕跡。

深掘時髦銀座的家常周圍

對台灣朋友來說,「新富町」也許是個陌生的站名,但攤開地圖,其實無論離銀座或是築地,都只有一站的距離,也因此房仲網站,甚至用「跟朋友約在銀座吃飯,散會時,可以說『那我用走的回家喔』的優越感」來當作宣傳文案。但維中坦言,習慣這邊,花上他好一段時間。因為地緣關係,這裡自古就是在銀座工作人們的居住地,不管大街,或者是蜿蜒的小巷,都被宛如雪紡紗的大人氣質給輕覆,對居住於庶民區多年的維中而言,是神秘,也是種無所適從。

不過,當他發現老字號麵包店「築地木村家」就在附近時,原本難適應的情況開始有點變化。才發現家附近的生活圈,其實隱藏著許多值得去挖掘的寶物,逾六十年頭的老咖啡連鎖品牌店「Live coffee」、銀座最老西餐廳「煉瓦亭」、隱身都會的「築地川公園」,與昔日花街巷弄裡的餐酒館等等,地圖上的點慢慢增加,點變成線,線變成面,一步步延伸擴張到了銀座。如今輕裝散步過去時髦熱鬧的銀座,已成了他假日時的最大休閒之一。與其他人由銀座向外圍發掘的歷程不同,維中從外圍重新再認識了銀座。用不同視點走在一樣街道上的訓練,或許,就是多年來他能維持文章魅力的一個秘密吧。

指針依舊滴答走 大男孩的好奇心也持續滾動

正如維中自己所說,剛來的時候,沒有太長遠的計劃,因此心中一直有個默默在倒數的鐘,提醒自己,在回台灣前,有想做的事情就趕快做一做。而現在呢?或許隨著生活步調與居住環境安定下來,聽不太到滴答滴答的指針聲了,但是鐘依舊存在。所以中心思想不變,就是把握在日本生活的當下。想家了的話,沒關係,冰箱裡有大量的台式冷凍蛋餅皮,「一個蛋餅,可以拯救你一天喔」,維中還是像個大男孩,笑著為我們作結。而今天,又有多少人,會因為看了維中的故事而心生夢想,還是讀了他的文字而被拯救?相信他對這座城市的好奇心,將會透過溫暖的文字繼續蔓延。

台日兩地中介藝術樞紐-Amanda 羅苓寧

Amanda 羅苓寧,工作室「中介藝術」主理人,在台日兩地交流藝術事務多年的 Amanda,主要將精力放在幕後的策劃工作。除了在去年年底與日籍先生阿輝,聯手催生了日本攝影史上重要刊物《Provoke・挑釁》的復刻出版之外,接下來 2019 的春天,也將進入近年廣受高度評價「京都國際寫真祭 KYOTO GRAPHIE」的工作團隊,擔負展覽的統籌大任。

追隨心中直覺 前往藝術的路上

2005 年,當時高三的苓寧,就跟許多同儕一樣,身置夢想與父母的期待之間拔河。但也恰好在那一年,早稻田大學開設國際教養學程,廣收國外學子,並且能履修自己感興趣的領域。對於不想讓父母擔心,又心繫藝術的 Amanda 而言,不啻為一條理想的路徑。就這樣,出發,踏上了東京的土地。

大學時期並不像她夢想中那樣,能遇到許多興趣相同的朋友;加上語言的障壁,更多時間,都是自己一個人規劃行程,一個人看展,一個人回宿舍。而使這般樸素的生活開始有改變的,是畢業前夕在 diesel gallery 的暑期實習,看到不同領域不同專長的人們,為了同樣的目標腦力激盪,除了滿載的新鮮感,她更是被藝術工作者們奔放又具有包容力的視野給吸引,下定決心,要把生命的能量,挹注在藝術領域。

東京生活新章節 隨愛住在滿滿藏書的屋子

然而,進入藝廊工作後幾年,有個事件,深遠地影響了 Amanda 的人生,也更堅定他朝心中理想的路前進--311東日本大地震。在異地生活久了難免會感到疲累,又當時的事件發生,更是動搖他萌生回台灣的念頭。在整理房裡散落一地的家累時,他才突然驚覺「天啊,還有好多事情想做,我好想要創作」「而且,我發現我其實無法割捨對日本的感情」,也因此重新整理了繼續留下來的心情,克服眼前的困難,重拾動力。而也是同這一年,與先生阿輝相識,成為日後相依的伴侶,以及可靠的工作夥伴。Amanda 的東京生活,就此開啟新的篇章。


結婚後,經歷了摸索兩人共同生活模式的時期,找到現在砧公園與世田谷美術館附近的這個房子。因為這裡兼具先生阿輝經營的二手書店,所以走進 Amanda 家,就像是走進了私人圖書館一樣,被滿滿的書本包圍。對經常需要編修出版品的 Amanda 來說,沒有比這兩千冊以上的古書,更好的資料庫了。而在有限的剩餘空間裡,則是兩人過去生命中,具有意義的物品們,比如說一直照顧他的陶藝老師送的杯子、愛用的水果叉、第一次去德島夫家時挑的桌子等等物件,雖數量不多,但一個個,都有各自珍重的來歷。


「我的身體,就是我的家」

搬到宜居的世田谷之後,住家距離車站有小段距離;現在 Amanda 反而養成一個甜蜜的習慣,通常在外頭辦完事情,從成城學園站散步回家前,他喜歡在和果子老字號「あんや」購買日式小點心,而阿輝則喜歡到對面的西洋點心房「SEIJO ALPES」買布丁。就算喜好不同,他們從不會忘記幫彼此買一份,回到家一同坐在桌子前,配茶享用。這也是兩人忙碌生活中,幸福交集的片刻之一。


今天採訪結束後,即將出發前往京都為展覽做準備的 Amanda,談起這幾年因工作而總是奔波於不同區域與國家之間,「頻繁的移動過程中,我深感我的身體,就是我的家。不管去了哪裡,只要能夠有熟悉的物件在身邊,我就能找到對家的歸屬感」,一邊認真地述說,一邊抱著她最喜愛的柴犬玩偶。18 歲時,拖著行李箱,深刻感覺自己離開了家;而如今,一樣背起行囊,卻不再覺得自己離家遠遠的了。



張維中

東吳大學英文系畢業,文化大學英國語文學系文學碩士。2008 年赴日本早稻田大學別科進修,東京設計專門學校畢業。現於日本任職傳媒業。

大學時代踏入文壇,寫小說、散文也寫遊記。喜歡以生活觀點,融合城市文化元素,鋪展時間流逝中的人際關係。最新作品為旅記《東京小路亂撞》、繪本《麒麟湯》。其他作品有散文《東京模樣》、小說《餐桌的臉》、《戀愛成就》等書。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Langu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