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訪東京的姿態百百種,不只是觀察城市脈動,更要走入街道,感受最前線的文化刺激。當大家都說「東京好像不一樣了。」呼叫TOKYO的考察團進入第二彈,這回走的是藝術與創作的路邊採樣,感受東京不可或缺的創造力。
接續著同團成員,ELEBBIT大象兔的藝術家Abei與Gigi,將帶著藝術眼光踏上東京,不小心,還會在街頭來場即興創作(?)留下屬於此刻,來自台灣、重返東京的異想創作。
撰文、攝影:Eva Chen 特別感謝:ELEBBIT 大象兔 Abei & Gigi 同遊支援
睽違多年再訪東京 地圖上的藝術面貌又變成什麼麼樣了?
-最後一次造訪東京的時間與行程?過往在旅行時如何以「藝術」作為安排與規劃?
Abei:上回來東京已經是2017年為了橫濱三年展(YOKOHAMA TRIENNALE 2017)而到這座城市。以往規劃旅遊的時候,通常會先鎖定想看的展覽、建築跟美術館,比如說瀨戶內國際藝術祭、妹島和世操刀東京墨田北齋美術館、米蘭設計週、Carlo Scarpa在威尼斯的建築等等,往往都是先鎖定要去的城市後,再來安排假期和行程。
Gigi:太久沒出國,太久沒到東京了,所以這次的東京之旅,想來個重複造訪一些以前去過很喜歡的展覽空間,並打算邊看看公共藝術作品,好好地在城市逛街一下!
-本次以街頭公共藝術為出發,挑了幾個作品,請問挑選作品的理由,以及喜好藝術家的風格為何?
Abei:記得2017年在澀谷松濤美術館初次認識了木雕藝術家三沢厚彥,他大多以動物形象作為主題,加上樸拙的木雕紋理,非常地可愛。所以這次最期待的是三沢厚彥在東京車站丸之內OAZO一樓戶外的大棕熊作品,這次再訪的這天,天氣很棒,真的是最高!
-請問兩位認為一座城市為什麼需要藝術作品?城市中的作品如何帶給你們創作靈感?
Abei:我認為公共藝術應該是要具有療癒與休憩的功能。就自己的喜好來說,在路上看到帶有某種可愛形象的作品總是會吸引我的好奇。近兩年來,開始有機會做一些大型的戶外作品,所以開始會思考並留意其他創作者,是如何安排公共藝術作品與現場環境的對話關係。
Gigi:一座城市需要有藝術作品,因為各種領域、喜好、傾向都需要被滿足。每個領域都是社會的一部分,是環環相扣的。有點像小時候說的五育並重那樣,如果每一環都能被滿足,大家都可以在城市裡面找到同頻的共感。
不同作品帶來的靈感,都有一種神奇的治癒力或破壞力,那些感受是會累積的,各種五感的刺激經過醞釀,隨著時間過去,部分慢慢消退、抑或部分漸漸滋長。真正有感的地方,遲早會被察覺有所反饋的。
-近年MASKBOY也透過不同形式走出戶外,好奇如果是在城市中,ELEBBIT 大象兔會如何呈現大型公共創作?
Abei:如果能做做看公園裡的遊樂設施,用帶有自己色彩的創作方式來設計那些遊具,應該蠻有趣的。
Gigi:目前做過的戶外作品都是充氣的、暫時性,期待有機會試試不同的材質或是可被長期陳設的作品。
當看展成為必須、逛店成為必要
-除了大型公共作品外,這次在東京看了兩個展覽(李禹煥、凱旋門)的感受?從展覽規劃到作品呈現,是否帶給兩位啟發?
Abei:真的很喜歡這次的兩個展覽。一直以來看了很多李禹煥的作品,不過這次在國立新美術館的李禹煥展,透過不同時期的作品按照年份的安排,能更透徹地瞭解他的創作歷程。我對於不同的創作者的發展過程很有興趣,自己在創作的過程總會遇到一些迷惘的時候,藉由這些有系統的展覽了解更多作品以外的訊息。也能重新整理自己的心情,繼續往前。
-至於21_21的凱旋門展,就是Christo and Jeanne-Claude一個充滿情感的愛情故事。感動啊。
Gigi:去過幾次21_21 Design Sight,很喜歡他們總是能把各式內容淺顯易懂地展出。加上本身空間的條件,每個區域都可以有它自己要說的事,完整地被劃分出來,卻同時保有整體感,而展區規模逛起來也相當適中、很愜意、沒有壓力。
這次看到的是《Christo and Jeanne-Claude ‘L’Arc de Triomphe, Wrapped’》 ,可能因為我也是跟另一半一起工作,所以在情感面上特別覺得觸動。還有人能比他們更浪漫嗎?以往只知道他們一生中做過各種包裹藝術,只看過那些令人叫絕的包覆結果,展覽呈現了部份進行的過程,實在更令人驚嘆。還有很喜歡看別人一生中的創作脈絡,原來誰誰誰以前這樣這樣,後來那樣那樣。看完會有種循著線索破案的感覺。
-過往東京看展經驗為何?認為東京看展是否有新的體驗或是整體來說有更細膩的感受?(例如語音導覽中文化、展演空間橫跨室內到室外等等)
Abei:在導覽系統上,近年來世界各國的展覽場域已經陸續換成透過個人的行動裝置來進行更多的線上互動導覽。每每遇到有完善的中文導覽,都有鬆一口氣的感覺,也能更明確的了解展覽的內容。
Gigi:出國看展的時候,特別放鬆,最大的原因是因為在放假呀。有繁中的文宣或語音導覽的時候,真的是棒!可以很明確地接收展覽方所想要傳達的資訊是件很完美的事。
-不只有正規的藝術欣賞,有時必去的選店,可以分享這次挑選的風格店家嗎(美術手帖、CIBONE)?是否有買到什麼好貨(笑)?
Abei:以往我們在旅行的時候不大會逛服裝店,大多會是逛家飾用品的選貨店,或是藝術相關的選品店,這類型的店總會出現很多讓人心動的東西。像這次去了CIBONE看到了之前在網路上看過的岩元航太以灰色水管吹製的花瓶作品,看到實體的時候真的會興奮的想把他帶回家。不過這次倒是一反往常地買了很多的衣服,哈。
街頭本身就是創作場域
-這回到東京,重啟了「街頭亂入」的即興創作,想請問abei都如何觀察東京/日本的街頭設計呢?哪些海報、招牌等路邊不規則的場景,是你最喜歡或最能收到啟發的畫面?
Abei:我走在路上非常喜歡東張西望,看看有哪些有趣的招牌、可愛的角落。即便是安靜的住宅巷弄也都有一些驚喜等著我們發現。
東京是一個資訊量龐大的地方,每個地方都充滿了廣告。也因為這樣的競爭,所以各式各樣的廣告也都做得非常地精彩,很難不留意。而且日本的廣告大多會採用真人模特兒拍攝,所以2017年來東京旅行的時候才開始了將我的Mask亂入到廣告裡的念頭。那時回到台灣也想持續進行這個系列,但很快的就因為台灣的廣告很少,有真人模特兒的廣告又更少,所以很快就作罷。這次再度來到東京,當然也就可以重新開啟這個系列了。
-除了插畫,這次也「偷渡」許多Hua Hua貼紙到街頭快閃張貼。想請問兩位認為這樣有機且有趣的創作如何在城市發生?是出發前如何想到此手法?
Abei:我在2019年時做了一款有著35張連續圖案的貼紙。在那之後,一直帶著那包貼紙,看到合適的地方就會貼,但因為沒有貼貼紙的習慣,所以那包貼紙跟著我到處跑了兩年,一直都還沒貼完。去年做了Hua Hua貼紙,想說單張的總比較好進行了吧,所以這次也帶著Hua Hua貼紙來東京到處亂貼(笑)。
-本次也購買了二手衣(例如原宿、下北澤找衣服的過程)嘗試新的創作,可以分享這部分的靈感與構想嗎?
Abei:也許因為服裝設計的背景,所以我一直對針線、布料進行創作的概念很感興趣。最近開始想以二手T-shirt來進行創作,或許是因為成長過程一直受到美國與日本文化的影響,記得在高中的時候,一定要買圓筒製的T-shir(側邊沒有接縫線),也很迷滑板品牌的衣服。
而T-shir的另一個重要的特質,就是它的圖象性,這也讓我對於使用素材上有很多創作的想像。這次來訪東京,特別逛了些二手店,搜集些T-shirt。回台後做成了作品,在高雄承億酒店舉辦的亞洲插畫藝術博覽會展出。
-16年開始的DM、雜誌的創作,跟旅行之間的關係?MASKBOY亂入的概念如何放在紙張形式的傳單上?為什麼選擇刺繡形式創作?
Abei:我們旅行時總會帶回很多的DM、門票…等,以為可以再度回憶旅行的美好,但實際上過一段時間就把他們丟掉的經驗。在2017年從東京回來後,因為台灣廣告少而停止的亂入,我一直在思考可以如何的以實體作品的狀態呈現,剛好那時候迷上刺繡,所以就開始嘗試在那些旅途中帶回的紙本中找出有人臉的印刷物,在他們的臉上秀上面具。透過一針一線的動作,也重新回味取得印刷物時的旅程。
同場加映 隨時都能創作,好比這些是我的美食筆記
-「餐盤計畫」(我自己亂取的)是靈機一動想到的嗎?
Abei:是啊,因為同行夥伴實在是太會拍吃的了,我是攝影苦手,所以想說那不然來拍個吃光光分享好了,畢竟吃光的餐盤就代表它真的很好吃吧(笑)。
-兩位認為旅行的哪些行程,最能成為創作靈感的起源?(例如美景、旅伴間好笑的舉動,或是一起挑戰某些未知的行程)
Gigi:渡假的時候我們會不斷聊天、對話,看到喜歡的或不喜歡的都有可能開啟某個討論。各自有些自己的靈感或觸動,分享討論後這些新的想法被深化(或被打槍)後,就會成為下次某個行動的源頭。其中最喜歡的應該是新鮮感、被刺激的感覺。未知和新鮮感為我們帶來很多很多。
呼叫TOKYO,東京考察團,成功!
東京究竟是變了,還是都沒變?究竟是仍讓人著迷或逐漸感到無趣?每一趟旅程都有自己的答案,日本是個能乘載著人們對城市持續抱持好奇心的國度,真正的東京,沒有正解,只有更多往返刺激留下的旅途記憶。
攜手時尚與創作的東京考察團,下回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