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什麼都不奇怪的時代,城市裡爆炸的訊息被不間斷地發送接收,HereNow編輯部從城市出發,想探探這其中另類的獨立媒體,與其說媒體太嚴肅,不如說是「發信站」——不受形式限制,發信自身視為重大重要的情報發送端。
第一位相談對象,是在台北有著4間店舖、經常出沒各大活動出店的好初早餐主理人Matt。或許不斷接觸滾動活力就是品牌新奇與好品味的創意養分,近來接力發信紙本刊物《好初漫報》和ASMR迷你專輯《早餐店的一天》,翻新早餐店視野同時,讓人不禁好奇,主理人Matt的腦袋到底裝了些什麼酷東西?
撰文:何育如 攝影:鄭弘敬 企劃編輯:Eva Chen(HereNow編輯部)
扣緊理想早餐店「人味」核心 思考品牌規模的創意價值
早餐店阿姨全年無休的嗓門、嗞嗞作響的煎台和不知是培根還是荷包蛋揚起的油煙,似乎是台北晨間不少於便利商店的頻繁場景。雖然你可能無法在好初體驗這些,卻一定能舒服融入Matt理想的早餐店形制。
-首先請Matt再次定義「早餐店」的存在。
Matt:早餐店大概是跟人關係最接近的餐飲業,顧客的重複使用率很高,通常有社區性、或是說在地連結性,所以在服務上好初對「人味」這件事一直是有點要求。
以這個條件為前提,我覺得理想的早餐店應該要是一個動態的狀態,定期有話要說,交換客人的想法、有一點小事情可以參與。在這個行為邏輯下,好初做企劃、活動或周邊,用這些舒服的管道去溝通建立品牌的立體感,成為客人生活的一部分。
繞著「早餐店對一個人如何是最有趣的存在」這件事,可能性通到多深,那大概就是好初會做的任何可能性。
HereNow:從媒體角度我們也觀察好初很久了,在講早餐店是一個發信號的這件事情上,好初是我們一直很欣賞,也覺得很有趣的例子。
-如何看待現在冒出各式各樣富有創意價值的餐飲品牌這個趨勢?
Matt:整個社會、世界的風向開始回頭去在意飲食,這個風潮跑來台灣、精緻餐飲帶出相關論述,這個論述再延伸出餐飲業原來可能是個生活品牌,有了更多可能。
但講一個業界的看法,目前覺得不會有太突破性的產生,原因是編制上很難有太多企劃人員,尤其這幾年餐飲業很辛苦,回到風格小店,能做的其實相對有限。
HereNow:小店好像也不能跟大品牌比,本來面向就不同?
Matt:但確實很多事都需要資金,比如周邊一次就要做多少,有些數量單店是賣不完的,這個商業結構下你會發現很多小店不能做的事。
不只餐飲,這個侷限最大的毛病是台灣的才華者都沒有變公司。studio靈活但規模和市場可能性有限,這個時代正在經歷的就是有沒有可能studio變company?好初早餐就正在做這件事,共勉之。
超過早餐的內容本質 發信好初的一百種樣子:好初推廣委員會
到訪好初總有種慣習又微妙新鮮的體感,或許是好初不斷向外揮灑、大片渲染另類風景的同時,也不忘加深緊密連結的區域色彩,讓每次回來都能保有適度的安心感與雀躍。
-如《好初漫報》、ASMR迷你專輯,好初開始這些發信的契機?
Matt:最主要會做離開早餐店的事其實是因為疫情。好初用心經營的人味,被不能內用打斷,突然就都沒了。所以我們把好初抽開去塞到你的生活,做任何提供你在家可能重現好初陪伴狀態的使用情境。
HereNow:早餐或這些延伸看起來好像跟媒體無關,但其實有點像這個時代媒體新的樣子。在好初除了吃,我可以感受到好初想傳遞的訊息,這也是媒體最想做的,就是把訊息傳遞到讀者或受眾面前。
我們也一直在反思,覺得媒體好像必須有個框架,但我看見好初打破這個概念,也想了解在自我和打破框架之間要怎麼拿捏?
Matt:其實只要這個內容是我要的,閱聽者不會在意內容在哪裡。內容在一疊紙上是雜誌、在聲音平台上會選擇PODCAST,又比如我去江振誠的餐廳,我不只是要吃飽,我是要得到更多創意和口感,這就是我要的內容。
回到一個生產者,我的內容可能有各種樣子,但本質都是我想傳達給大家的,這一切沒有衝突。大部分餐飲業會用餐點傳遞內容,但這個載體能講的有限,所以我們製造很多不被餐點綁住的可能性去講好初是什麼,如果你喜歡,就可以來店裡體驗最完整的內容。
-好初未來的計畫?
Matt:我們下半年參加了十幾場音樂祭和市集,我們把這些叫做「好初推廣委員會」,也給自己一個題目:不只是早餐了,推廣委員會可以做什麼?
因為大家對我們的好奇已經超過早餐店了,可能性變大、品牌也更立體,可以用推廣好初早餐的形式做任何事,可能做POPUP或跟其他品牌合作但不是以餐點,是最近也許延伸到明年的計畫。
另外我也想在各店規劃一塊佈告欄讓常客使用,想交友、教吉他、想賣什麼就貼。因為我們的社區連結性和客人重複率很高,以前你沒事可能會去誠品或咖啡店,但我把早餐店的價值最大化最有趣化,讓客人沒事就想去好初看看。
《新破報》的城市想像?台北各區正在發生的新鮮酷事
-請HereNow聊聊媒體的方向?
HereNow:我們發信的面向主要是關注城市的本質和發展,也希望這個發展可以更有趣。這次我們重新定義媒體的可能性,聊Matt想像中一個城市需要有什麼樣的媒體或記錄。
Matt:老實說現在不太有讓我很surprise的媒體,應該說訊息都很分散、大部分都是社群的演算法推薦。
HereNow:為什麼沒有surprise了?
Matt:現在很多媒體給出的都是那一些東西,風格方向很一致、容易預測。最近比較接受到非演算法推薦的都是Podcast。
有一個很OG的叫《全球串聯早安新聞》,每天早上Clubhouse開台,有點脫離媒體觀點,前半講他們收集的全球新聞,後半是世界各地的聽眾說自己身處國家的新聞,算是我很大的資訊收集站。
其他我偶爾聽的還有《過期少年快報》和一個蠻偏的《台北羅漢腳》,不過這些也沒有讓我surprise,最近覺得得到新東西的反而是IG演算法推的那些類抖音影片。
-如果HereNow邀你合作一份城市指南,你會怎麼呈現台北?
HereNow:這次拜訪Matt的另一個原因,是他把台北劃分的更小了。台北有太多有趣的事都可能發生過,但好初關注的是一個街區或街區跟人的互動,就會創造出品牌新的可能。
Matt:台北每區都有每區的味道,生活感完全不同,泛指台北這件事是很奇怪的。
HereNow:所以你覺得談城市尺度越小越有趣?
Matt:倒不是尺度問題,是要有一個新的角度切入,甚至是要有個整合性,像我就很懷念《破報》的時代。
以前一份《破報》我就知道台北現在有的所有事情,可是現在想一覽還真的不知道去哪裡看。明明整個時代在進步,卻不如一份紙本的《破報》。所以我覺得很可惜的是台北最酷最有趣的活動超多,卻沒有人跟你說正在發生,你每週都在錯過。
HereNow:這幾年有人說台北變無聊了,但我覺得是同溫層太厚,很難關注到同樣性質調性外有很多事情正在發生。
Matt:以前的編輯時代不用自己收集,可是現在演算法的時代打得太散,如果有一個大部分事件的集中站,那對所有在台北hang out的人都很有幫助,這才是我覺得台北最缺的東西。可以跨越同溫層,我覺得就會觸及到很多不同的層面。
編輯後記:Matt自身的收發實在太充實有料,或許就是他廣角、甚至有些偏門的關注,讓他持續蹦出跳脫框架的點子,像是把傳統報紙、社群貼文等看似毫不相干的媒體上最怪奇精華的有趣片段剪輯在一塊,難以歸納卻令人上癮;也或許可以發現,當我們雜食的越多,世界上發展新奇趣事的可能性也更深廣難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