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K-POP文化的全球熱潮,專輯設計也成為展現韓國創意產業的重要一環,無論是創新的包裝形式還是多元的靈感來源,韓國設計師們持續為專輯賦予新的價值,推動著視覺文化的變革。若你看過NewJeans的專輯《How Sweet》,一定對其中鮮明的標準字設計以及對應五位成員的插畫角色留下深刻印象,而這些作品皆出自韓國新銳設計師Kang jiung(STUDIO V1C3)之手。我們非常榮幸,這次Kang jiung設計師在訪問台灣期間特別撥冗接受HereNow的專訪,從他在藝術氛圍濃厚的成長背景到他對K-POP文化的獨特見解,展現了新銳設計師在面對變化快速的設計需求時的多元思維。
文字:謝喬伃 攝影:Nobita 企劃編輯:張容甄(HereNow編輯部)
從藝術家庭到設計之路的啟程
——首先想請您簡單介紹當初成為設計師的契機,以及成為設計師後的歷程。
我成長於一個藝術氛圍濃厚的家庭。父親從事金屬工藝,母親則是陶藝創作,也許是耳濡目染之下,我從小就對視覺藝術產生濃厚興趣。小時候,只要我畫得稍微好一點,大人們便會說:「哇,你長大後一定要當畫家!」或是「你應該去讀藝術大學!」雖然這些話可能只是他們的隨口之語,卻在我心中埋下了種子,大人們的話語真的會對孩子產生深遠影響呢。
最初我夢想成為一名服裝設計師,但發現要在韓國時裝產業中生存下來非常困難,因此大學時選擇了視覺傳達設計相關科系。大學期間,我一邊學習,一邊在服裝品牌公司擔任平面設計。畢業後,受邀加入韓國時尚雜誌《DAZED KOREA》團隊。約一、兩年後我仍渴望回歸平面設計領域,碰巧受HYBE旗下的KOZ娛樂的邀請,擔任品牌設計師。作為品牌設計師,雖然參與了整張專輯的視覺規劃,但無法全面參與平面設計工作,在某種程度上更像是一道關卡的守門人。後來慢慢發現我最喜歡的仍是親自動手實踐,於是選擇辭職,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
——您的設計風格強烈又帶有可愛感,這樣的風格是如何形成的?以及您認為自己的設計強項是什麼?
我從小喜歡視覺強烈的日本漫畫和B級片,雖然現在腦中浮現的是《Chobits》,好像不是很強烈,但是日本漫畫家組合CLAMP細膩唯美的畫風我也非常喜歡。可能那些小時候看過的作品在我心底留下深刻的印象,讓我的設計風格不自覺地流露出「強烈」的視覺效果。而「可愛」的元素則是我後來刻意加入的,可以說是出於商業需求(笑)。但這兩種元素的結合似乎特別受到客戶青睞,例如NewJeans的《How Sweet》專輯中五位成員的插畫角色,可愛中帶著怪奇感,我想這種風格已成為自己的強項與特色。
——至今為止的案子中,哪一個讓您印象最深刻?
最近,我與以物件創作為主的視覺藝術家Sgenyn及其工作室SGENYN SERVICE合作了一個名為「LOVER」的企劃,而印象最深刻的是我們之間的「工作協調性」。我一直認為與他人共同創作是一項值得珍惜的經歷,儘管過程中難免會遇到挑戰,但這次的合作卻出奇地順利。
在這個合作企劃中,我們設計了末日世界中守護愛的戰士形象。之後,我們也在CAVA LIFE等選物店裡,以「愛」為核心概念,延伸出更多的作品。這次的合作使我有機會展現帶有次文化風格的視覺創作。特別是做Lettering字體設計時,還能大膽嘗試平時不常做的風格,這讓我感到非常愉快。
——您的穿搭風格與設計風格相似,兩者之間是否相互影響?
的確如此,像我身上的刺青大部分是自己設計後交由刺青師刺上的,可能因此讓人覺得我的穿搭風格與設計風格很像吧。順帶一提,我左手虎口上的日文「あ!(啊!)」刺青,會選擇刺在這個位置是因為此處有一個可緩解胃部不適的穴道,喝酒後不舒服的話我經常按這裡(笑)。
從小活在K-POP的世界裡
——根據我們的調查,韓國流行音樂自1990年代開始逐步發展成為今日的K-POP文化。是否從您有記憶以來,K-POP音樂就已融入您的生活呢?
我的觀察是,隨著社交平台的迅速發展,僅為內需市場創作音樂的時代已成過去。從前由於音樂的傳播管道有限,人們通常只能在電視或廣播中接觸到流行歌曲,而現在,透過SNS的挑戰文化(Challenge)等方式,人們發現新歌的途徑更為多元。我求學時期,韓國大眾歌謠幾乎佔據了整個音樂市場,獨立音樂歌手也很多;而K-POP文化的成型,則隨著像SM、YG、JYP等大型娛樂公司相繼成立,並開始打造具備世界觀的團體,逐漸進入更為商業化的階段。
我記得K-POP文化初期有些「次文化」的色彩,喜歡偶像的同學往往顯得低調,甚至有些躲躲藏藏。而如今,即便還是有不怎麼聽K-POP的人,K-POP也已滲透到日常生活,喜歡什麼團體也變成自然的話題,大家不再會過多在意,這真是一個顯著的變化。
——您平時常聽K-POP嗎?還是其他類型的音樂?
我平時什麼類型的音樂都聽,也很喜歡K-POP。特別是NewJeans的〈Ditto〉發行時讓我留下深刻印象,因為這首歌以Drum’n Bass這個舞曲風格為基礎,在這之前的偶像歌曲中並不常見;Pluggnb曲風的ILLIT〈Magnetic〉推出時也讓我感到耳目一新。
專輯設計不僅是音樂載體 更是藝術創作的舞台
——近來,K-POP專輯的設計已不再侷限於傳統紙本形式,從包包、高腳杯、迷你娃娃鑰匙圈,到附投影片的星星吊飾等特別外觀的數位專輯,都展現了創意的多樣性。您對於K-POP專輯設計的這種趨勢有何看法?
從環保的角度來看,確實還有許多問題需要解決,但我對專輯設計的多樣化趨勢持正面態度。一般產品設計往往為了提升使用者體驗(UX)而標準化,但K-POP專輯設計反而不同,即便某種設計獲得了不錯的市場反應,仍會挑戰新的設計方式,持續創新。這些變化讓K-POP專輯設計充滿新鮮感。況且,現在用CD聽音樂的人已經不多,這類數位專輯設計不僅保留了音樂的傳遞,更賦予「購買專輯」這個行為新的價值。
——您在進行專輯設計時,如何獲取靈感並進行資料收集?
這點我最近深有體會。我發現,從Pinterest(靈感搜尋引擎)上看到的設計不會長久成為創作的養分,因為我在構思設計時並不會回頭再看這些素材,也很快忘記它們。所以當我需要靈感時,會主動從各種不同的媒體中尋找。另外像是,平時玩「Overwatch」(鬥陣特攻)時,我會觀察遊戲中的使用者介面(UI)設計,或注意影子效果的應用,試圖「拆解」遊戲元素。這些來自日常的觀察逐漸形成一個腦內資料庫,能在創作時大幅縮短靈感的搜尋過程。
——今後有什麼想挑戰或希望達成的目標嗎?
我認為竭盡全力完成當下能做的事情是最重要的,但也期待未來能接觸更多不同領域的合作,讓自己的設計能應用在更多場景。
Kang jiung設計師以獨特的美學語言表達出對音樂、設計和流行文化的理解,為K-POP專輯注入更多創意與藝術價值。期待未來他能持續拓展創作領域,並在全球舞台上為K-POP專輯設計帶來更多視覺上的驚喜與突破。
Kang jiung(STUDIO V1C3)
https://www.instagram.com/studiov1c3/
STUDIO V1C3(STUDIO VICE)專注於視覺呈現涉及的所有過程,並對這些成果將為「使用者」帶來何種體驗充滿好奇。從平面設計到藝術指導,在各種領域的交集處,重新呈現被遺忘的時代風貌,並不斷期待這些過程帶來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