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ED on 2020.05.24
UPDATED on 2020.05.27
很多元、很叛逆、很霸氣、很多「第一」、但還不夠認識自己的城市?
-認為高雄市是怎樣的一座城市呢?高雄逐步從工業城市往文化高雄的城市目標邁進,近年有高雄設計節、高雄電影節、大港開唱、鋼雕藝術節、春天藝術節等藝文大型活動,想請問,心目中屬於高雄的藝文資產是什麼呢?
尹立:高雄的文化生態多元性,其實是非常豐厚的。高雄的古名「TAKAO」,是原住民與的刺竹,以前居住在高雄的原民用刺竹做防禦工事,閩南人來之後,聽成台語的「打狗」,日本人來後,又推行雅化名稱的活動,把名字改成「高雄」,與日本京都旁的地名「高雄」同名。如果台南市菁英統治者文化,高雄就是庶民文化的多元性,高雄其實有很多這座城市的人都不知道的「第一」與「唯一」。例如我們是全台灣唯一16個原住民族都有的城市;我們有豐富的客家文化,例如美濃就是濁水溪以南最大客家族群;我們也有占大宗的閩南族群,鄭成功時期從安平帶來大量軍隊,在高雄屯田,也因此有前鎮、後勁、左營、右昌這些地名;清領時期,我們是台灣唯一有鳳山、左營雙城的地區,鳳山現在有全台最大的鳳儀書院,左營有保存最好的老城牆;日本時期與國民政府時期,高雄的角色是重工業城市,大量的工業化與現代化都發生在高雄,台鋁就是當初做飛機骨架的地方,橋頭糖廠是台灣第一個新式糖廠,鳳山還有第一個無線電通信所;而高雄也是唯一同時擁有陸海空眷村文化的城市;我們還有台灣最大港。高雄一直被視為「文化沙漠」、「藍領城市」,但其實,我們擁有太多自己都沒意識到的文化資產。
不再是硬體的城市,而是具有創新性格,希望可以吸引更多人來這裡創業、創夢、實驗的城市!
不再是硬體的城市,而是具有創新性格,希望可以吸引更多人來這裡創業、創夢、實驗的城市!
-最近《孤獨星球》評選的2018全球十大最佳旅遊城市中,高雄名列第五,《孤獨星球》認為,高雄是座正在蓬勃發展的城市,是藝術、文化、與音樂的綜合體,可視為城市印象的翻轉,可以分享對這個榮耀的想法嗎?
尹立:對於這個評選,當然是開心的,表示這幾年的市政受到肯定。也是一個告訴大家「我們正在轉型中」的方式。但我們希望做得更多,想要更多元,更開放,在不同階段有不同思考。
-近年來,高雄文化蓬勃發展,比起其他城市,高雄發展藝文的歷程有何不同?是什麼讓高雄更適合發展那麼多豐富的藝文活動呢?
尹立:過去高雄會被稱為文化沙漠,是因為過去市民對於藝術文化活動參與度不高,民間活力沒有被培養起來。這幾年,高雄市文化局幾乎是親力親為做一切相關的事務,在live house裡面賣酒的居然是公務員。但我不是鼓勵這樣的現象,這是一個過渡的現象,一開始由政府帶頭灌溉,但之後希望讓更多民間參與,讓更多年輕人、設計師知道,自己可以為城做什麼,所以今年是OPEN的概念,希望更多人參與進來。
Clio:高雄市文化局在做文化,也很有「大王」的氣勢,很有意識的在培養觀眾,建設文化設施,如果不是很有意識,很可能會變得過度商業化。當我們要從重工業城市過渡到文化高雄,真的很需要一個有力單位去推動,既有商業性,但也有文化的高度、實驗性、與多樣性,又要能夠把關,能夠用政府的角色做到這樣,是很值得參考的例子。自己就是因為文創人才回流計畫而回到高雄,這幾年看著政府把基礎建設好了,很多有地方活力的微型創業,也開始頻繁發生。
OPEN!跟全台灣募集城市的可能性!開始檢視自己是誰、從哪裡來、擁有什麼。
OPEN!跟全台灣募集城市的可能性!開始檢視自己是誰、從哪裡來、擁有什麼。
-是否可以跟我們簡單介紹今年設計節的概念與企劃內容呢?
Eric:今年對設計節來說是重要的檢視年,今年我們想了解,有沒有可能OPEN不是一個設計節的口號,而是一個城市發展的策略,設計是城市品牌的重要養分,這個城市不封閉,性格是開放的,我們想跟全台灣募集城市的可能性。所以這次的設計節,跟市政議題結合、跟產業結合、跟土地結合,讓設計真正深入城市與生活,去找能夠提出可行解決方案的設計師,媒合政府、設計師、客戶、民眾,讓大家不只看到設計作品,也看到設計思考的過程,了解什麼事情正在城市發生。所以今年在策展方面做很多改革,希望回到節慶、而非展覽的角度,這次跟藝術家、店家、市政府、地方品牌做合作,把設計帶到街上,也有工作坊,想把設計的價值呈現在大家面前,讓大家相信設計的價值,也讓高雄變得更開放。最重要的是,走到今天,我們該想想,要如何做自己,要能夠認識自己,喜歡自己,然後讓別人也喜歡自己。
Clio:以往對高雄的印象是模糊的,知道高雄有很多以「大王」命名的老產業,例如書包大王、牛乳大王。這次做大王展,去看高雄產業發展時,就在其中看見高雄的精神。原本以為的大王精神,是有很多資源,做得很大,但後來發現不是這樣的,那份大王精神,是在面對市場變化的洪流時,仍有所堅持,但又保持應對產業變化的柔軟跟彈性,這份大王精神,才是老品牌可以留到現在的原因,希望能用這份精神,影響來看展的人。
-相信三位去過世界各地很多城市,三位認為藝術,或者可以說是文創產業,是否可以讓一座城市更加美好與幸福?理由是什麼呢?
Eric:設計會帶來生活方式、生活風格、工作方式,這些會讓一座城市有魅力。高雄是doer,一步一腳印,不是dreamer,希望透過設計,結合dreamer與doer,把城市變得sexy。
尹立:城市的發展是動態的,希望讓城市往更美好的方向去走,自己是全台灣第一個設計背景來當文化局長,年紀也相對輕,給非典型的人機會,也是一種創新。設計節連續十年,不斷在尋找跟這個城市間的關係,剛創辦的時候 還沒有自己的內容,跟新加坡合作,跟英國合作,今年開始找自己的內容,也是一種自信的呈現,不只往外看,也往內看。
Clio:有一次去利物浦,感受很深刻,因為在民宿遇見一位很喜歡披頭四的老太太,帶我去看披頭四的雕塑,在街頭講披頭四的故事,從此我對利物浦這座城市有「感覺」。因為藝術,而讓人與人、人與城市連結,希望高雄的藝術也可以這樣。
採訪後記:採訪結束後,三位帶著採訪記者與攝影師在駁二走逛,輕軌列車從遠方駛來時,文化局長帶頭奔跑,邀請大家搭乘一段輕軌,下車時看到的畫面裡,有輕軌、文化園區、海港、河景。透過設計節採訪,不僅認識這座城市許多尚未被人認識的美的事物,也深刻感受到,這群籌備高雄設計節的人,正在透過節慶,對城市外頭的人說:「歡迎來高雄,我想把我自豪的城市,介紹給你認識。」
從2008年開始舉辦的高雄設計節,歷年的主題,彷彿跟著高雄一起呼吸、一起成長、一起蛻變。以往被設定為重工業城市、甚至被冠上「文化沙漠」稱號的高雄,近年來一步步往文化城市走去,在沙漠裡邁開步伐,一開始總是艱辛,但一點一滴的澆灌,一株一葉的栽植,2017年的此刻,也長出了美好的花朵。例如,以往的駁二,一天有100人看展,現場人員就會開心的打回文化局報喜,現在駁二一年的旅遊人次,已上看五百萬人;例如,高雄剛被《孤獨星球》評選為2018全球十大最佳旅遊城市,被視為「一個藝術、文化和音樂的綜合體,對於喜歡港口城市的遊客來說,還有壯觀的郵輪碼頭。輕軌系統將高雄的古蹟相連。」高雄準備好了,今年開始,不僅要讓設計存在於城市生活裡,也要用設計OPEN高雄,要讓高雄開放在大眾眼前,讓更多人參與這座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