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stagram在社群上的興起改變了以往由媒體選題、文字為主圖片為輔的閱讀魔方。與Facebook相比更強調影像,一方框微縮一片生活光景。以視覺作為主軸的表達方式,似乎讓創作者得以更直觀傳遞作品。一方格一方格搭建出的私人宇宙奪人眼球。自媒體IG無比輕薄,點一下手機,一個頁面一座袖珍博物館,創作、策展、企劃、宣傳皆一手包辦。創作者和觀眾之間好像打破了傳統藩籬,越貼越近,隔著透明玻璃手心貼手心,語言和交通的落差彷彿在拇指上滑下移的一個單位之間輕鬆縮減。於是我們好奇,圖片裡的理想生活的後面,創作者們都在想些什麼?

HereNow 找來五種不同領域的創作者,和我們分享他們的非典型工作在IG上的不同可能,郵差、作家、花藝師、手帳圖文創作者,還有透過不同方式寫了很多很多手寫字的人。
撰文:林君燁

POSTED on 2020.05.24

UPDATED on 2020.05.27

想醒在每個有植物的早晨 方框裡的IG花草在真實裡的開花可能──Miki Wei

five instagramers

原為雜誌編輯,Miki時常在拍攝之中加入植物元素,電影《綠廈》裡頭「一朵花在這個世界凋謝,在另一個世界中開放。」Miki說,花是自然永續循環的縮影。彼時公司附近的花店是他生活裡探頭換氣的療癒場合,從在家的插花練習開始,在忙不停蹄的工作間隙中,每日換水修剪的簡單動作反而更讓人能思考各種關於活著的事,買花則是和花相處的學習,學習在自然面前謙卑。花藝師Miki每月舉辦一次不同主題的實體Pop-up花店,客人偶爾從國外訂花給台北掛念的人,他常親自送花,透過影像和訂花的人分享他們的重要他人收花的此刻,同時上傳Instagram作為自己的作品紀錄。

/

01. 第一篇在IG上和Miki Wei的花藝有關的貼文

第一篇應該是兩年前朋友生日做給她的花束吧。那是我第一次綁花,當時還不知道任何花型與技巧,只是把喜歡的色與型擺在一起,但因為這一束花,後來朋友請我幫她製作婚禮伴娘的捧花,作品就開始一個一個自然而然地累積出來。

five instagramers

02. 描述一下你的IG讀者

都是氣質超好的女生。有一次客人訂了一束生日花,只給了收花人的簡單敘述請我自由發揮,後來才知道那是她給自己的生日禮物!訂花大部分都是送人居多,為什麼我們捨不得送花給自己呢?覺得這位女生酷斃了~

 

每個月會開一次Pop-up花店,經常會遇到IG的讀者來買花。深深地覺得IG僅是一個引子,若有機會能夠面對面的互動還是最棒的。

03. 什麼時候會想在IG上po文

早晨醒來,看見房間裡的花草的時候。房間裡有植物真的是一件令人感到幸福的事情,一起床就會心情很好。我有一系列#morning#room#flowers的貼文,都是在房間裡記錄下的花草。

five instagramers

04. 使用IG之後,大部分的人有更了解Miki Wei在做什麼嗎?

IG 對於統合「風格」這件事情很有幫助。它有類似作品集的效果、又集結了moodboard跟blog記錄生活點滴的功能。滑開一個人的IG,從影像的取景、習慣使用的濾鏡、文字的口吻…… 大概就可以知道這個IG主的風格。或許是因為如此,和訂花的客人通常不需要太多的來回溝通,有時候甚至會說「我很喜歡你的風格,就交給你設計吧!」每每遇到這種時候都會特別地感動與珍惜。
</p

05. 又,IG對你的工作和生活帶來什麼樣的改變?

認識了許多原本生活圈以外的人,透過花藝參與了他們人生重要的日子,對我來說是既榮幸又幸福的事。


Miki Wei

Instagram:https://www.instagram.com/miki_wei_/




寫字生活IG玻璃上的詩影像──今晚我是手

five instagramers

今晚我是手的工作很難定義,書寫者之後充滿斜槓。Instagram一片白上謄滿手寫的字,仔細一看被書寫的材料各式各種,從最可以想像的明信片、牆、鏡子、手機殼,到裸露的身體身體,所有待填滿的一切都可以是手的紙。手從有握筆記憶開始一路寫字,從小到大不斷日記,反覆觀看之中生出如今的句子。有時也被邀請四處去寫,可能是咖啡館、漁港海邊或者期間限定的房間。手的創作目前以字和影像為主,從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發想,覺得寫字到頭來是一種自我迴返。IG上的產出和觀看也許都是一瞬間的事,但爆量的資訊最終仍要回歸到自己的思考,手的創作試驗要持續練習一輩子也不一定。

/

01. 第一篇在IG上和今晚我是手有關的貼文

第一篇是決定給今晚我是手一個私人空間

我有兩個帳號

私人IG跟今晚我是手的IG是分開的

兩種生活都是我但他們並不需要互相打擾

five instagramers

02. 描述一下你的IG讀者

印象最深刻的是系統顯示關注今晚我是手的對象區域比例

香港讀者的人數竟然超過台灣讀者

03. 什麼時候會想在IG上po文

有新的作品/展覽/活動的時候會發文

最近一次發文是五天前為嘉義的霜空珈琲寫字

他們把字做成了極美的鑄字當作招牌

04. 使用IG之後,大部分的人有更了解今晚我是手在做什麼嗎?

確實有更多人快速的接觸到今晚我是手

單就IG上看到的照片及文字就轉變印象或是了解在做什麼可能也非易事

只是想把創作的內容拋出來

但有人願意來看覺得已經夠幸運了

05. 又,IG對你的工作和生活帶來什麼樣的改變?

遇到一些有趣的合作與契合的人們

能躲在作品後面展現赤裸的自己有一種矛盾的安全感


今晚我是手

Instagram:https://www.instagram.com/iamhandtonight/




用IG專注一件喜歡的事 手帳裡的插畫故事超展開──Chloe Wang

five instagramers

喜歡文具、平時熱愛在筆記本上塗鴉寫字的Chole,一開始在Instagram上分享手帳裡的插畫不過是想試著從頭到尾堅持一件事。Chole 有兩本手札,自己的日記是裸素材,手帳裡的插畫則是想要和讀者分享的、他悉心關注的生活裡甜軟的一刻。從不確定自己想要什麼的中文系畢業生,持之以恆在一頁一頁的筆記本插畫之中,手帳成為不願讓渡給現實的執著小事,更即將帶他到遠方去實現學插畫的理想。如果有一天養自己的工作也可以是真愛,那正是Chole的美夢發生。

/

01. 第一篇在IG上和Chloe Wang的手帳插畫有關的貼文

內容是抄寫美國詩人 Robert Frost 相當有名的詩〈The road not taken〉,同時還附上生澀的插圖。那時的我應該是對未來很迷惘吧。畢竟突然間人生的選項從只有一個「認真讀書考試」,變成無數種可能。

five instagramers

02. 描述一下你的IG讀者

我想我的讀者以內向者偏多,喜歡閱讀。同時,對外在的人事物也具有相當的好奇心。最後,喜歡美好的事物、熱愛生活是一定的。

03. 什麼時候會想在IG上po文

通常我比較少隨性分享,每一篇貼文都有經過一段準備過程。

從「決定題材」、「製作/畫畫」、「拍攝」,到「撰寫貼文內容」。

04. 使用IG之後,大部分的人有更了解Chloe Wang在做什麼嗎?

其實我在IG上比較少明確提到自己的私人生活。

會提到個人資訊的,大多是跟IG讀者有關的事情,或是他們會關心的事。

 

除了個人創作以外,我也喜歡分享自己熱愛的文字、書籍、文具、DIY,還有一些生活靈感。

05. 又,IG對你的工作和生活帶來什麼樣的改變?

我的IG真的帶我到了許多我從未想過的地方。

 

收到出版社的邀請,與其他創作者共同出書,又或是登上雜誌、參加聯展、接到專欄、開課接案、品牌合作等等。一直到現在,我都記得看到自己參與的書被擺在書店,那種不可思議的感受。不只擁有興趣,我還找到了一個或許可行的方法,將它變成我的工作。26歲這年,決定追隨內心的渴望,前往英國念插畫。

 

如果沒有IG、沒有上面鼓勵我支持我的人,單靠自己,是無法長出這縱身一躍的勇氣的。它帶給我的真正改變,是把那些原本不會與我交錯的生命,帶到我的現實中。


Chloe Wang

Instagram:https://www.instagram.com/chloewang.co/




偶爾想要擁有郵差的眼睛嗎 台南送信風光在IG上沿途盛放──李翔(差差)

five instagramers

綠衣服的郵差街頭巷尾,李翔郵務車也一騎十三年。郵差生活的冷熱晴雨既尋常又陌生,直到李翔Instagram一張又一張,郵務車出勤中的萬千風情才被看見,淨是台南郵差安靜肥滿的日常。零五年穿上綠制服,手寫信縮水,只剩胖胖帳單,差差也會失落大家不再期待自己到來,送信的每日公路旅行也會倦怠。直到遇見把宅宅郵差拉出家門的朋友,打開眼睛,從觀景窗往外看才發現日常歷久彌新。此後,差差不只送信,也送你他送信經過的小路風景。

/

01. 第一篇在IG上和李翔(差差)有關的貼文

2015年,我送信經過這棵因缺水而盛開的阿勃勒樹前,當時有入選@iseetaiwan,照片曝光之後,漸漸為人所知有個郵差,默默記錄自己送信時的所見所聞,當時有網友留言建議我不妨將這個系列的照片成立為獨立的hashtag。從此之後,這些工作中的風景,就變成了「#差差工作記錄」了。

five instagramers

02. 描述一下你的IG讀者

最印象深刻的事是發生在2016的2月至4月之間。我的IG帳號因為被網路農場曝光的關係,有一段時間呈現爆炸追蹤的狀態,但是我卻非常擔心,甚至害怕到想要關帳號。
 

因為我不知道為什麼大家會喜歡我的照片。
 

為了確認自己心中的疑問,在IG辦了小活動送明信片。一位讀者選擇了我初期帳號一張簡單的生活照片,他送了一句話給我:「出發只需要三秒鐘的勇氣。」當時這句話,紮紮實實的像顆子彈,貫穿了我的恐懼和猶豫,提醒著我『該出發了』,至今我依然感謝他。

03. 什麼時候會想在IG上po文

拍照的瞬間通常會取決於當天的際遇,比方說,這張照片裡的背景是天空而不是滿版的稻穗,那天的天氣與空氣都很好,好久沒有這樣好好的看著稻穗。很多人問我說,為何我的照片總是給人一種溫暖的感覺,我真的無法回答,因為那個瞬間,就像拍出失焦的照片一樣,焦點永遠在你意外的地方。

five instagramers

04. 使用IG之後,大部分的人有更了解李翔(差差)在做什麼嗎?

其實一般人對於郵差的印象就是無論刮風下雨都使命必達。有一些網友說,除了制式化的郵務工作之外,透過我的IG照片看到了台灣在地的鄉土民情。但對於我每天送信遇到的民眾來說,並沒有什麼變化,我早已是他們生活的一部分,如此平凡的日常。

05. 又,IG對你的工作和生活帶來什麼樣的改變?

其實本來對做了十幾年的工作有一點倦怠,但因為攝影開拓了我的視野,也重新檢視了自己工作遇到的人事物,現在反而會很珍惜與民眾互動的時刻,對生活又燃起了熱情。透過IG分享照片認識了很多朋友,彼此的交流讓我對生活有不同的想法,最大的影響就是從本來宅男的生活,變成想到處去看看,探索世界及自己的內心。


李翔

Instagram:https://www.instagram.com/rookie030/




IG是生活的口袋 貼文蜿蜒成書的逆向光波──張西

five instagramers

電影《寂寞公路》裡面有一句話張西非常喜歡,「一個作家最大的財富,是他和一個普通人一模一樣。」作家的生活聽起來像某種神秘字眼,張西卻自述作家的生活其實是,一睜開眼先要對抗的是自己巨大的懶惰,不是世界。一個人在家寫筆記本的畫面正是他的生活寫真。自己和自己的世界相互打磨,會無聊也會寂寞。因為失戀開始使用Instagram,網路原生世代的張西一直在不同的社群平台以文字記錄生活。笑稱發文落落長,偶爾得分成兩篇,但IG的確確立了現在身為寫作者的自己。媒介會改變讀者接收的習慣,張西還是寧願把IG想成生活裡的一個口袋。口袋裡的心情典藏成書,兩年來的IG貼文付梓成為限定出版品,也許這正是手機的二維空間對真實出版世界的反向回應。

/

01. 第一篇在IG上和張西有關的貼文

變得比較頻繁使用IG其實是因為失戀,我很珍惜自己在粉絲專頁寫的那些有各個面向的文章,不僅僅只是寫愛情,所以便開始很放肆地在IG上寫失戀文。後來心情逐漸好轉,也就變成習慣了。

five instagramers

02. 描述一下你的IG讀者

我喜歡稱讀者為讀者,不喜歡稱他們為粉絲。粉絲其實會讓我害怕,感覺會有一種盲目崇拜的氛圍,可是我知道我並不是一個完美的人。身為寫者,我們在文字裡面相遇,以共鳴理解彼此,而我們仍有自己的人生。我始終覺得讀者隨時都有權力決定要喜歡我或不喜歡我,我不會特別覺得誰需要什麼我就寫什麼。如果剛好,我們有幸在文字裡遇見,那麼非常感謝曾經有一段日子我們是這樣的陪著彼此成長過來。

03. 什麼時候會想在IG上po文

腦海中有冒出句子的時候,就會想要發文,這種時候寫的就多數會是短句,長篇是可能那天有發生什麼事情有感,或是特別特別想寫日記。

04. 使用IG之後,大部分的人有更了解張西在做什麼嗎?

因為自己是從網路書寫開始的,從網路身份進而擁有實際的作者身份,所以可能無法決斷地只用Instagram的使用來分野,不過張西這兩個字確實是在Instagram上面才被明確確立的。

 

如果這裡指的大部分的人是我的親友圈的話,我想有吧,比如我妹曾經說過,她一開始真的不懂我平常待在家裡做什麼,直到看到書店裡有我的書才能了解「你真的有在工作欸」。我覺得這種轉變也不一定是從A轉到B,有時候是因為未知而有所想像,然後因為逐漸瞭解而確定事實與想像有何處相符何處相異。

05. 又,IG對你的工作和生活帶來什麼樣的改變?

我覺得最大的影響是定義自己和別人的方式,社群與日記最大的不同在於看得見他人的反應。我一直覺得這是一件很奇妙的事情,把每一個追蹤人次當作一個小小的肯定,或是看待別人的方式。在網路世代怎麼自己還沒有釐清自己是誰就有一大堆標籤開始會往自己身上貼。由於已經無法真正和網路上的生活切割,所以這些來自他人的定義會非常容易影響到現實生活。
 

老實說,出版第一本書的那一段時間我太過於活在網路上,這裡有滿滿的肯定與讚美,是現實生活最好的避難所。不過後來逐漸地接收到批評、輿論甚至是攻擊,慢慢的才學著把生活重心放回到自己的現實生活裡,同時學著面對網路上的身份,網路並不總是虛假,只是真的要學著在現實與網路之間找到自己平衡的生活方式。


張西

Instagram:https://www.instagram.com/ayrichang/





HereNow

來自日本的城市線上導覽,蒐集亞洲九座城市裡各領域創意工作者的口袋名單,無論哪一趟旅行或日常生活,隨時帶給你多元的特色店家景點,以及城市裡發生的有趣情報!




Language